首页 资讯 正文

发现多座房址、出土大量文物 中乌联合考古有新进展

体育正文 156 0

发现多座房址、出土大量文物 中乌联合考古有新进展

发现多座房址、出土大量文物 中乌联合考古有新进展

让我们跟随几位北京市民的脚步,沿着中轴线(zhōngzhóuxiàn),去探寻这座城里人和鸟之间的故事(gùshì)。 北京天坛中轴线,古都北京的“脊梁”,纵贯北京老城南北,从北端钟鼓楼至南端永定门,全长7.8公里(gōnglǐ)。2024年7月(yuè),“北京中轴线——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”被列入《世界遗产(shìjièyíchǎn)名录》,包含钟鼓楼、景山、故宫(gùgōng)、天坛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。 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(2016年(nián)-2035年)》提出,构建“一核一主一副、两轴(liǎngzhóu)多点一区”的(de)城市空间结构,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为两轴之一(zhīyī),其向北延伸至燕山山脉,向南延伸至北京新机场、永定河水系。 在轴线(zhóuxiàn)沿线及周边(zhōubiān),坐落着雄伟壮丽的古建筑、生境(shēngjìng)丰富的城市公园,分布着妙态千姿的古树名木,灵动的鸟类穿梭其间,是北京“文化+生态”的典型缩影。 近年来,北京观鸟、爱鸟、护鸟行动越来越多,市民与野鸟之间的生动互动,成为这座城市展示(zhǎnshì)生物多样性魅力的注脚。让我们跟随几位北京市民的脚步,沿着中轴线,去探寻(tànxún)这座城里人和(hé)鸟之间的故事。 在中轴线南端两侧(liǎngcè),天坛和先农坛呈东西对称分布。 天坛为明清皇帝“祭天”“祈谷(qígǔ)”的(de)场所,拥有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(gǔdài)祭祀性建筑群。2025年“五一”假期,这里共接待游客80.30万人次,位居北京各大公园接待量之首。 提及天坛,人们首先想到(xiǎngdào)(xiǎngdào)的多(duō)是庄严肃穆、建造精美的祈年殿、皇穹宇、回音壁……在北京人王自堃和岳颖心中,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鸟、树甚至蜗牛。 王自堃是资深观鸟(guānniǎo)人,曾在(zài)自然之友野鸟(yěniǎo)会担任过两年天坛公园野鸟调查的(de)领队。2019年,他将天坛鸟儿的故事整理成《坛鸟岁(suì)时记》一书出版。岳颖是王自堃高中时的生物老师,现为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馆的教师,常带小朋友来天坛公园观鸟、做科普。两人多年未见,因《瞭望东方周刊》采访邀约,5月初相聚于天坛公园。 同为观鸟爱好者,两人当天最大的收获,是在公园“魔术林”拍到了灰(huī)蓝姬鹟(wēng)。这是一种体型小、身影轻盈的野鸟,拥有迷人的蓝灰色羽毛,在北京的观测记录(jìlù)屈指可数。 当天,灰蓝姬鹟现身“魔术林”的消息,在鸟友微信群中(qúnzhōng)迅速传播,王自堃和岳颖来到(láidào)现场时,灰蓝姬鹟栖身(qīshēn)的那株柏树,已被五六十个鸟友端着“长枪短炮”团团围住,场面甚为壮观。 “魔术林(lín)”是鸟友们对天坛北门旁一处林子的昵称,意思是,在这里,你无法预测将(jiāng)偶遇到什么鸟,就像魔术师在掀开布之前,观众不(bù)知道将出现什么惊喜。 这和天坛公园所处位置有关。这里是北京(běijīng)二环内最大的一块绿地,占地270万平方米,绿化率高达90%,数千株高大的古柏(gǔbǎi)坐落其间。每逢迁徙季,大量鸟儿在飞越(fēiyuè)北京城区、累得呼哧带喘时,可在此歇息,补充体力后再(zài)上路。 天坛公园累计记录鸟类超过230种(zhǒng),绝大部分是(shì)迁徙过境的鸟儿,它们在此(cǐ)停留时间并不长。而在北门那片“魔术林”里,遇到罕见鸟种(niǎozhǒng)、明星鸟种的概率颇大。鸟友们将这种偶遇罕见鸟种的过程,称为“开盲盒”。 2024年11月24日,北京,天坛公园,市民边走边看,体验着观鸟乐趣“北京有(yǒu)很多观鸟胜地,天坛公园最独特(dútè)之处就是‘开盲盒’的(de)过程。”王自堃说。 两人从(cóng)“魔术林”出来,没走多远便来到了科普园。它由(yóu)苗圃改造而来,内有数十种乔木,灌木高低错落,针叶树和(hé)阔叶树交互穿插,是一处林鸟栖居的小天堂。 这是王自堃最钟爱的观鸟点之一。他在(zài)这里偶遇一位相熟的大学生鸟友,对方站在一棵高大的榆树(yúshù)下(xià),举着望远镜往树上看,枝条上站着一只棕腹啄木鸟。这是一只过境北京的旅鸟。 岳颖的微博、微信均取名为“岳小鸮”,为纪念她曾救护(jiùhù)过的一只纵纹腹小鸮,以及一段她和天坛猫头鹰(māotóuyīng)的独特经历。 纵纹腹小鸮,又名小猫头鹰,因腹部具褐色(hèsè)杂斑(zábān)及纵纹而得名,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 2001年5月,一只纵纹腹小鸮雏鸟从天坛祈年殿大殿(dàdiàn)里掉下来,几经辗转,送到岳颖(yuèyǐng)手中。之后的4个月时间里,她成了小鸟的临时妈妈,精心喂养,晨昏时进行简单(jiǎndān)的飞行训练,后又将其送至专业机构野化训练一个月,最终成功回归自然(huíguīzìrán)。 “虽然万般不舍,但它最好的归宿是大自然。”岳颖说(shuō)。 岳颖(yuèyǐng)对于天坛公园另一种猫头鹰——长耳鸮(xiāo)亦有着深深的眷恋。她本科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,曾跟随鸟类学专家(zhuānjiā)高武开展长耳鸮越冬习性的研究。 采访当天,岳颖特意(tèyì)去(qù)了好几处她曾长期蹲守、调查长耳鸮踪迹与习性之处,如祈年殿西侧的柏树林(bǎishùlín)、圜丘外桧柏林、南神厨北侧料库的树林。现在,这些地方被她遗憾称为“长耳鸮遗址”。 曾经(céngjīng),长耳鸮是天坛公园一景,这是一种软萌可爱的猫头鹰,因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耳羽簇而得名,喜欢安居于松树、柏树的树冠上。岳颖研究长耳鸮期间,曾看到过(guò)圜丘外(wài)一棵古柏树上聚集十多只长耳鸮的盛况。2003年,自然(zìrán)之友野鸟会曾记录到有近百只长耳鸮居留(jūliú)于天坛公园。 2016年后,由于缺少食物、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,长耳鸮(xiāo)越冬种群在天坛公园(gōngyuán)消失了,鸟友们只能零星(língxīng)偶见从这里路过的长耳鸮。现在,鸟友们想拍长耳鸮,大多会选择去南五环边上的南海子公园。 “长耳鸮也许不会再(zài)回到天坛,但我希望当年我观测(guāncè)到的那些长耳鸮以及它们的子子孙孙们,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家园,长久而繁盛地生活下去(xiàqù)!”岳颖说。 5月5日,家住石景山区的纪冬媛坐地铁穿越小半个北京城,来到西城区的北海公园,从公园北门(běimén)一路(yīlù)直奔五龙亭。作为北京雨燕调查(diàochá)项目的志愿者,今天是她来五龙亭值守、观测记录雨燕的日子。 北京,北海公园的雨燕到达五龙亭时(shí),纪冬媛看了看时间:17时30分。她心想,时间把握(bǎwò)得不错——当天的日落时间是19时17分,这份工作需要她在日落前一个半(yīgèbàn)小时赶到现场。 北海公园位于(wèiyú)北京中轴线(zhōngzhóuxiàn)中段西侧,与位于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中心点上的(de)景山公园仅隔数百米,始建于金大定六年(公元1166年),距今已有850余年的历史,集皇家园林(yuánlín)、文人园林、寺庙园林、风景名胜之大成。 五龙亭位于北海水域西北角,由五座亭子组成,亭子之(zhī)间以桥相连,蜿蜒曲折,宛如巨龙,因此得名,原是帝后及近臣垂钓赏月之所。时光飞逝,帝王将相已成历史烟云,今日的(de)五龙亭,成为(chéngwéi)普通市民(shìmín)娱乐休闲之所。 北京这天下了一场小雨,北海公园内烟雾朦胧,柳条飘拂,令人仿若置身(zhìshēn)江南。傍晚,五龙亭前的水域上空,北京雨燕的黑色身影忽远忽近,偶有几只冲进亭中(zhōng),飞向藻井(zǎojǐng)的木建筑空隙中。 “得(dé)有小两百只。”纪冬媛目测后,心里已然有了大致结论。 纪冬媛参与的这份志愿工作(gōngzuò)项目,名为北京(běijīng)雨燕科学调查项目,由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于2018年启动,在北京城区设立了40个固定观测点(guāncèdiǎn)开展连续(liánxù)调查,以掌握(zhǎngwò)北京雨燕的生存现状。该项目在北京招募了大量志愿者,现已扩展至800多人,他们被称为“数雨燕的人”。 北海公园五龙亭是40个观测点之一,纪冬媛(jìdōngyuàn)参与这一项目已有6年,她所在的(de)“五龙亭志愿者小组”微信群有92人,“雨燕(yǔyàn)调查一群”有500人。 这种巴掌(bāzhǎng)大的小鸟,值得北京如此“兴师动众”吗? 北京雨燕已被视为(shìwèi)北京鲜活的生态和文化符号,当人们提起古都风貌(fēngmào)时,总会联想起红墙黄瓦间那些背着剪刀尾的矫捷身影。 它是老北京人口中的“楼燕儿”,世界(shìjiè)上唯一以“北京”命名的鸟类,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“妮妮”的原型,也是2022年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,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(màoyì)交易会吉祥物“福燕”的主体形象亦取材于(qǔcáiyú)北京雨燕(yǔyàn)。 “数雨燕”是一件耗时又耗神的工作。纪冬媛每次都要在五龙亭值守两小时(xiǎoshí)(xiǎoshí),以(yǐ)拍到合适(héshì)的照片,来回路程约两小时,回去整理照片、统计雨燕数量还得盯着电脑数小时。很多时候,鸟儿在照片上只是一个小黑点,志愿者们笑称这工作就像“数芝麻”。 为什么一定要赶在日落前一个半小时抵达现场?因为这是北京雨燕傍晚集体出动觅食的时段(shíduàn),也是拍到其集群最大(zuìdà)数量的最佳时段。 纪冬媛说,志愿者微信群里有不少各领域的“大(dà)咖”,如知名的教授、摄影师、导演、画家,“自己只是一个普通退休职工,不敢和他们比,我就踏踏实实记录雨燕、数好数(shùhǎoshù),为北京雨燕的大数据贡献一点基础(jīchǔ)工作(gōngzuò),也挺欣慰。” 5月5日,纪冬媛正上初三的女儿(nǚér)莫天雅也(yě)一起来到(láidào)五龙亭,充当妈妈的小助手。1年前,莫天雅成为该(gāi)调查项目的志愿者。为鼓励女儿,纪冬媛新买(mǎi)了一台相机送给她。她最喜欢的拍摄(pāishè)场景是:傍晚,天空飘着彩云,夕阳柔和的金光洒在五龙亭对面的古建筑白塔上,北京雨燕优美的身姿掠过北海水域上空,前景则捎带着五龙亭的石栏杆。她说:“这种场景充满了浓浓的北京‘文化+生态’的气息。” “政治课和语文课都有涉及北京(běijīng)雨燕(yǔyàn)(yǔyàn)的内容,有一次期末考试的题目还和北京雨燕有关。”莫天雅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“这时候,我会觉得很自豪。有朋友(péngyǒu)来北京游览,我也会推荐他们来北海公园看雨燕。” 两天后,纪冬媛将“数雨燕”小结发了一份给本刊记者(jìzhě):5月(yuè)5日,北海五龙亭,雨后有雾,17摄氏度,日落(rìluò)时间19:17,当日(dāngrì)最大值出现在18:07,东南西方向三连拍共194只。当日云层(yúncéng)厚,能见度差,影响拍照效果,数量应该在200+。调查时间17:30-19:40;调查人:纪冬媛,天天。 初夏的(de)奥林匹克森林公园(以下简称“奥森”),弥漫着植物的气息,游客在花海和绿道旁悠然散步,享受被林海环绕的惬意(qièyì)。 奥森位于北京(běijīng)中轴线延长线的北端,在奥森南园内的仰山顶峰(dǐngfēng),有一锥状石碑,刻有“北京中轴线仰山坐标点”字样,站在此处朝南望去,可远眺“鸟巢”“水立方”等奥林匹克中心区核心景观,天朗气清时,甚至能(néng)沿着中轴线远眺到二环(èrhuán)内的钟鼓楼。 周六上午9时,麻杰夫带着(zhe)约30人的观鸟(guānniǎo)队伍来到奥森南门,开启在此野鸟调查的半天行程。 在自然之友野鸟会,麻杰夫是(shì)负责奥森鸟调的领队。他视奥森为自己的“自留地”,公园里的鸟儿,谁来了谁走了,谁多了谁少了,谁开始(kāishǐ)筑巢谁开始育雏了,他都尽量一一记录在册。长期的鸟调数据(shùjù),可反映鸟类和(hé)其栖息环境的变化,为鸟类保护提供参考。 “奥森紧挨地铁,交通方便,园子足够大,生境多样,鸟种也(yě)多。我每次去都有新的(de)收获和期待。”麻杰夫一口气列举了公园的一串优点。他也去百望山、国家植物园(zhíwùyuán)等地观鸟,但奥森是他最钟爱(zhōngài)也最常来的观鸟点,一周能来此三四次。 奥森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(de)绿色遗产,占地面积680公顷,园内绿化覆盖率(fùgàilǜ)高达95.61%,水域面积67.7公顷,有林地、草地、湖泊(húpō)、湿地等多样生境,是北京中心(zhōngxīn)城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,现已记录到鸟类307种、蝴蝶16种、蜻蜓24种。 麻杰夫带领观鸟队伍,从南门出发,在大草坪看到了喜鹊、乌鸫、白鹡鸰等,然后一路向北(xiàngběi)来到奥海(àohǎi)南岸。 在这里,队伍又偶遇了数只在奥海上空来回飞翔的苍鹭,这是(shì)一种大型涉禽,“嘴长(zuǐzhǎng)、腿长、脖子长”,麻杰夫形容。队伍里大多是观鸟新手,日常只见过麻雀、喜鹊、乌鸦(wūyā)等小型鸟类(niǎolèi),初见鸟中“庞然大物”,很是兴奋。 当天,全队一共记录到20种野鸟。麻杰夫的惊喜出现在奥海北岸(běiàn)——他看到了数只灰头(huītóu)鹀。 “灰头(huītóu)鹀多隐蔽在(zài)树上和芦苇丛中,体型、颜色和麻(má)雀相似(xiāngsì),如果不观鸟,人们基本上意识不到灰头鹀的存在,它们属于那种‘隐秘的小鸟’。”麻杰夫向《瞭望东方周刊》科普,“而这,正是观鸟的乐趣所在。” 灰头(huītóu)鹀喜欢芦苇(lúwěi)。“公园西北部有一大片芦苇荡,奥森管理方会在冬季特意保留部分芦苇,不予割除,为过冬野鸟保留一片栖息地。”麻(má)杰夫点赞道。 奥森的芦苇荡面积达8公顷(gōngqǐng),正长势喜人(zhǎngshìxǐrén),一片郁郁葱葱。这些芦苇原本会在冬季全部被割除,以防(yǐfáng)火灾。但2021年,因为一种鸟的出现得以改变。 它就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、国家二级保护(bǎohù)动物震旦鸦雀,被称为“鸟中大熊猫”,拥有超高软萌颜值。其严重依赖芦苇(lúwěi)生境,没有芦苇,就会失去(shīqù)生存空间,故又名苇雀。 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湿地里,震旦(zhèndàn)鸦雀在芦苇丛中栖息震旦,乃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谓。麻杰夫查阅鸟(niǎo)类工具书,发现以(yǐ)震旦为名的鸟,仅此一种。2021年出版(chūbǎn)的图鉴类工具书《中国鸟类观察手册》,封面图片便是一只栖息于芦苇秆上的震旦鸦雀。 2020年12月,震旦鸦雀首次现身奥森,引发关注。为了留住这些珍稀、可爱的小精灵,也(yě)为其他依赖芦苇过冬的鸟儿创造(chuàngzào)更好的栖息环境,奥森管理方决定:分片、分区、分时段割除芦苇,其中一个小岛(xiǎodǎo)上的芦苇整年不割,任其自我(zìwǒ)演替。 这一做法沿用至今(zhìjīn),效果显著。公园内的震旦鸦雀从2020年的4只(zhǐ),已稳步(wěnbù)上升至今的20只左右,它也成为奥森的明星鸟种。近几年,麻杰夫在奥森见到它的身影,多达数十次。 “事实证明,只要我们人类(rénlèi)多考虑到野生动物的需求,做出小小改变,就会为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带来大大的提升。”麻杰夫说。
发现多座房址、出土大量文物 中乌联合考古有新进展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